自2015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持续增长,2019年达到290万人,2020年更是突破300万,增至341万人。然而,自非全日制研究生于2017年纳入统考以来,部分院校在生源方面面临挑战。不少院校未能完成非全专业招生计划,部分专业甚至出现无人报考或无人达到录取线的情况,这主要源于全日制研究生对应届毕业生和落榜但仍想继续深造的往届毕业生的吸引力。在职人士在职场竞争压力下,寻求进一步提升学历和能力的需求催生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出现。
2016年,教育部调整研究生教育政策,明确从2017年起,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分开编制和下达,除国家专项计划外,高校可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能力调整已有学位点的招生规模。这样,非全日制研究生制度应运而生。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学历学位证书在法律效力上是平等的。这类研究生需遵守国家招生规定,通过入学考试或其他认可方式,被具备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校录取,在保证基本修业年限的前提下,允许在工作或其他活动间以灵活方式完成非脱产学习。
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允许学生在兼顾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同时,提升学术水平,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自2015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持续增长,2019年达到290万人,2020年更是突破300万,增至341万人。然而,自非全日制研究生于2017年纳入统考以来,部分院校在生源方面面临挑战。不少院校未能完成非全专业招生计划,部分专业甚至出现无人报考或无人达到录取线的情况,这主要源于全日制研究生对应届毕业生和落榜但仍想继续深造的往届毕业生的吸引力。在职人士在职场竞争压力下,寻求进一步提升学历和能力的需求催生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出现。
2016年,教育部调整研究生教育政策,明确从2017年起,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分开编制和下达,除国家专项计划外,高校可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能力调整已有学位点的招生规模。这样,非全日制研究生制度应运而生。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学历学位证书在法律效力上是平等的。这类研究生需遵守国家招生规定,通过入学考试或其他认可方式,被具备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校录取,在保证基本修业年限的前提下,允许在工作或其他活动间以灵活方式完成非脱产学习。
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允许学生在兼顾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同时,提升学术水平,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报名研究生时,首先要了解两种类型的报考条件差异:全日制针对的是应届或往届已取得毕业和学位证书的学生,对工作经验没有硬性要求,而非全日制的条件则因学校和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有的可能要求与全日制相同,有的则需要一定的工作背景。
学习模式方面,全日制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通常在工作日安排课程。而非全日制学员由于日常工作的需求,课程主要集中在晚上或周末,实行非脱产教育,具体安排各校可能略有出入。
至于证书,全日制学生在毕业后获得双证,即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非全日制同样颁发毕业和学位证书,但会在毕业证书上注明“非全日制”标识,学位证书则与全日制一致。
在选择报考全日制研究生时,考生应明智地考虑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院校和专业,这将激发学习热情,提升专业知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报名过程需谨慎,避免盲目跟风,务必注意网报时间的规定,通常在网报系统关闭后,其他时间无法进行查看、修改或报名。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在毕业证书和学习模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全日制提供全职学习,全天候授课并可能包含住宿和户口档案转移;非全日制则是非脱产形式,以集中课程为主,学校通常不会提供住宿。